情境領導 × 因應變局:在不確定中推動成員快速成長
當企業啟動轉型,不論是導入新科技、優化流程,或是改變商業模式,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「技術」,而是「人」,員工面對陌生的工具、重新定義的流程與快速變化的績效標準,常會出現迷惘、抗拒甚至焦慮,這時,領導者也應在“領導”上啟動變革,否則,極有可能讓員工出現適應斷層,造成變革推動失敗。
這正是 Dr. Paul Hersey所提出情境領導(Situational Leadership®)模型的價值所在。Dr. Paul Hersey 指出:有效的領導,必須依據部屬在任務上的「績效準備度(Performance Readiness®)」進行調整。而績效準備度正是因應“變革領導”的良方。
一個真實的顧問案例:
某連鎖零售品牌啟動數位轉型,導入新的 CRM 系統與顧客數據平台,要求前線店長需每日透過系統完成顧客標籤、推播行銷任務與銷售分析報告。
其中一位表現穩定、資歷甚久的A店長(化名),過去對顧客經營極有經驗,也深受顧客與區經理信任,然而在數位轉型推動初期,A店長的績效卻急速下滑,甚至頻頻錯過系統任務,經觀察與對話後發現,他對新系統不熟悉,且對「用數據管績效」感到被監控與懷疑。
在這個「任務面」上,觀察A店長的行為是對新技術的不熟悉同時也對新技術產生質疑,在績效準備度(Performance Readiness®)的判斷應為 R1(能力低+意願低)。但此時,若主管依舊認為「你是老將,應該自己想辦法」,給予放手式的授權領導,反而會讓他挫敗感加劇。
相反地,有效的做法應為 S1 的「任務型領導」:提供明確任務指引、一步步拆解流程、建立學習小目標;同時以正向語言強化其原本的顧客經營經驗,連結其價值感。當他逐漸熟悉操作並看到成果,此時加入更多鼓勵與意見交流,逐步引導其轉型為新時代的數據型店長。
領導者在變革中的三項提醒:
- 區分「資歷」與「任務準備度」:績效準備度是任務導向的,而非人導向。不能因員工過去表現好,就預設他對所有新任務都能獨立完成。
- 風格彈性,是轉型成功的關鍵:領導風格不是個人偏好,而是策略選擇。每位成員、每個任務,都可能需要不同的引導方式。
- 用對工具,加速準備度升級:培養「小成功導向」思維,幫助部屬在每個階段建立信心與成就感。
企業轉型不只是導入新技術,更是打造新能力的過程。而情境領導的本質,就是讓領導者具備一套動態調整的策略,幫助每位成員在不同任務的當下被「對待得剛剛好」——這樣,變革才有機會真正落地,而不是停在簡報裡。